| 项目背景
本项目是成都某山脉中的垃圾发电站,设计于四周成立初期,我们希望在设计中探索常规工业建筑的公共性和景观性,让工业建筑与城市日常生活产生关联。一如厨房之于餐厅:厨房的清晰整洁高效,是一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。而这样的"厨房",需要被顾客看见和体验。
| 设计理念
垃圾发电厂有别于文化、商业建筑,有明确的物流动线、工艺流程及设备,作为一个“容器”建筑,其建筑尺寸,高度,无法采用传统设计思路,即通过动线的串联或功能的组合来变化。因此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这个“容器”变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。
由于建筑体量在设计初期已明确且无法变更(图3),因此我们认为削弱原始建筑厚重的尺度感是此次设计的突破口。削弱建筑的高度是第一步,我们将原来近50米的建筑高度工业建筑尺度变成文化建筑尺度。同时,由于现有的园区是从山体中开凿出来的,因此我们希望从空间上恢复山体倾斜的感受。
这样一来,我们通过恢复山体的“板块”,形成了“上”“下”两部分空间(图4)。“山”下是工作动线。“山”上是游览和参观动线。“山”下正常的生产,发电,“山”上形成一个完全开放,自然的公共空间。上下可以通过几个垂直交通联系,但是互不干扰,两个人群,各得其所。与此同时,“山”上的人可以通过主厂区玻璃向下探望,整个流程工艺尽收眼底。山上依托景观打造和山体资源,形成各种聚会,运动,展览,教育的功能。两个部分相互依托,互相增采。同时,很难再界定工业建筑/文化建筑,而是为各自的人群服务。
整个建筑从园区,到厂房,到较小的烟囱,小广场,尺度变化极大。我们用包容性很高的三角拓扑图形来简化整个呈现。让及其丰富的空间元素在宏观上做到简化,但细节上又丰富而富于变化。
虽然工业建筑的“设计”余地通常很小,但是我们仍然嫁接了社会经营的思路,通过尺度感作为切入点,让工业变得更开放和融入,让使用中的工业空间有了社会资源植入的“接口”。一如它的内容,“让垃圾可以发电”。从负面消极走向正面赋能。
这个概念设计在规划主管部门,业主领导,工业设计单位层面都凝聚了共识,但基于资金,周期等客观原因遗憾无法继续推进。